1、介绍:增量式生命周期模型(以后简称“增量模型”)融合了瀑布式生命周期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的迭代特征。采用随着日程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序列产生一个可发布的“增量”。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
2、样例分析:增量模型的生命周期划分为项目立项、项目启动、项目实施、运行维护、项目验收、项目结项等阶段。其中,根据提供业务需求的实际情况、工作量与优先级可划分多个增量,每个增量包括业务需求评审(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裁剪)、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构建、系统测试、上线推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按照逻辑顺序定义了不同类型的工作内容,但阶段之间在时间上存在一定交迭,阶段间的依赖性由入口准则确定。以下是某项目的周期模型
3、增量模型的特点:
- 能在较短时间内向用户提交部分可工作的功能;
- 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使用户有充裕的时间先使用部分功能,并为后续的未完成的需求与功能提供反馈;
- 第一阶段增量往往是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一些新功能的发布。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每一阶段增量均为可发布一个版本,早期的增量是最终产品的“可拆卸”版本。
4、增量模型的缺点:
- 由于各个增量是逐渐并入已有的软件体系结构中的,所以加入的增量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这需要软件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 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同时也很容易退化成边做边改模型的情况,从而造成对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了整体性。
- 如果增量包之间存在相交的情况且未很好的处理,则必须做全盘系统分析,这种模型将功能细化后分别开发的方法较适应于需求经常改变的软件开发过程。
5、增量式生命周期适用于以下项目:
- 一次性需求量较大且存在优先级关系的,或者立项时未提供明确需求的,只能按照往年完成的需求数量进行估计;需求是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逐步明确的。
- 每个增量的实施对系统底层架构没有影响;
- 需要定期维护项目新增的业务与产品需求;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新增功能系统项目一般采用增量式生命周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