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题
- computed 和 watch 的实现原理
- computed 和 watch 的适用场景
回答关键点
响应变化
属性
侦听
- computed 是模板表达式的声明式描述,会创建新的响应式数据。
- 而 watch 是响应式数据的自定义侦听器,用于响应数据的变化。
- 除此之外,computed 还具有可缓存,可依赖多个属性,getter 函数无副作用等特点。watch 则更适用于异步或开销大的操作。
computed
computed 是计算属性,它会根据你所依赖的数据动态显示新的计算结果 计算属性将被加入到 Vue 实例中。所有 getter 和
setter 的 this 上下文自动地绑定为 Vue 实例
- 初始化:为 computed 属性创建 lazy watcher(此处 watcher 指双向绑定中的监听器,下同)。
- 首次模板渲染:渲染 watcher 检测到 computed 属性时,会调用 computed 属性的 getter 方法,而 computed 属性的 getter 方法会调用依赖属性的 getter,从而形成链式调用,同时保存引用关系用于更新。取得计算结果后 lazy watcher 会将结果缓存,并返回给渲染 watcher 进行模板渲染。
- 多次模板渲染:直接取 lazy watcher 中的缓存值给到渲染 watcher 进行渲染。
- 依赖属性更新:根据首次模板渲染阶段构建的依赖关系向上通知 lazy watcher 进行重新计算,缓存计算结果并通知渲染 watcher 重新渲染更新页面。
通过计算出来的属性不需要调用直接可以在 DOM 里使用
基础例子
var vm = new Vue({
el: '#app',
data: {
message: 'hello'
},
template: `
<div>
<p>我是原始值: "{{ message }}"</p>
<p>我是计算属性的值: "{{ computedMessage}}"</p> // computed 在 DOM 里直接使用不需要调用
</div>
`,
computed: {
// 计算属性的 getter
computedMessage: function () {
// `this` 指向 vm 实例
return this.message.split('').reverse().join('')
}
}
})
结果:
我是原始值: "Hello"
我是计算属性的值: "olleH"
如果不使用计算属性,那么 message.split(‘’).reverse().join(‘’) 就会直接写到 template 里,那么在模版中放入太多声明式的逻辑会让模板本身过重,尤其当在页面中使用大量复杂的逻辑表达式处理数据时,会对页面的可维护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且计算属性如果依赖不变的话,它就会变成缓存,computed 的值就不会重新计算
所以,如果数据要通过复杂逻辑来得出结果,那么就推荐使用计算属性
watch
一个对象,键是 data 对应的数据,值是对应的回调函数。值也可以是方法名,或者包含选项的对象,当 data
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就会发生一个回调,他有两个参数,一个 val (修改后的 data 数据),一个 oldVal(原来的 data 数据)
-
watch 本质上是为每个监听属性 setter 创建了一个 watcher,当被监听的属性更新时,调用传入的回调函数。常见的配置选项有 deep 和 immediate,对应原理如下:
- deep:深度监听对象,为对象的每一个属性创建一个 watcher,从而确保对象的每一个属性更新时都会触发传入的回调函数。主要原因在于对象属于引用类型,单个属性的更新并不会触发对象 setter,因此引入 deep 能够很好地解决监听对象的问题。同时也会引入判断机制,确保在多个属性更新时回调函数仅触发一次,避免性能浪费。
- immediate:在初始化时直接调用回调函数,可以通过在 created 阶段手动调用回调函数实现相同的效果。
Vue 实例将会在实例化时调用$watch(),遍历 watch 对象的每一个属性
基础例子
new Vue({
data: {
n: 0,
obj: {
a: "a"
}
},
template: `
<div>
<button @click="n += 1">n+1</button>
<button @click="obj.a += 'hi'">obj.a + 'hi'</button>
<button @click="obj = {a:'a'}">obj = 新对象</button>
</div>
`,
watch: {
n() {
console.log("n 变了");
},
obj:{
handler: function (val, oldVal) {
console.log("obj 变了")
},
deep: true // 该属性设定在任何被侦听的对象的 property 改变时都要执行 handler 的回调,不论其被嵌套多深
},
"obj.a":{
handler: function (val, oldVal) {
console.log("obj.a 变了")
},
immediate: true // 该属性设定该回调将会在侦听开始之后被立即调用
}
}
}).$mount("#app");
注意:不应该使用箭头函数来定义 watcher 函数,因为箭头函数没有 this,它的 this 会继承它的父级函数,但是它的父级函数是 window,导致箭头函数的 this 指向 window,而不是 Vue 实例
deep 控制是否要看这个对象里面的属性变化
immediate 控制是否在第一次渲染是执行这个函数
vm.$watch() 的用法和 watch 回调类似
vm.$watch('data属性名', fn, {deep: .., immediate: ..})
vm.$watch("n", function(val, newVal){
console.log("n 变了");
},{deep: true, immediate: true})
总结
- computed:需要处理复杂逻辑的模板表达式。
- watch:需要执行异步或开销较大的操作。
从表现上看,computed 会创建新的属性,而 watch 可以通过将属性设置在 data 中,再监听依赖属性变化,调用 handler 方法更新属性的方式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不难得出 computed 的使用场景可以被 watch 覆盖这一结论。但在具体的使用上还是优先考虑 computed,因为相同场景下 watch 所需的代码量和性能开销一般来说会比 computed 大,具体可以参照 computed vs watched。在 computed 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再考虑使用 watch,也可以有效避免 watch 滥用,提升性能。
Vue3 与 Vue2 区别
Vue3 中 computed 和 watch 的原理以及在 Options API 中的使用方式和 Vue2 保持一致。但在 Vue3 的新特性组合式(Composition)API 中,使用方式和功能相比 Vue2 有了明显差别。使用方式由原来在组件中声明改为直接从 Vue 中导入使用,各自的调用方式和参数也发生了改变,功能更加多样,同时 Vue3 还引入了 watchEffect 作为 watch 的补充,以求用更简洁的代码来覆盖更广的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