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usermenu
  • 发布文章
  • 消息中心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原创

数据中心二层接入技术:堆叠VS虚拟链路聚合

2023-05-25 08:02:17
32
0

        传统的二层技术只有一个stp生成树协议,生成树协议保证了接入的冗余性,但是对带宽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自身的机制问题只能block掉一个接口,这个接口是无法转发流量的。

 

    现在的数据中心的接入解决方案就同时解决了链路冗余和链路有效利用的问题。解决方式就是堆叠和链路虚拟聚合。

1.先说堆叠:

    各个厂商都有解决方案,思科的叫stack,华为的叫istack(intelligent stack),华三的叫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功能上都是大同小异,可以把两台以上的设备通过堆叠线连在一起,这样多个设备就变成了一个设备,控制平面只有一个。端口不够用的话,再添加新的设备,这样大大提高了可扩展性。多个设备堆叠在一起,只通过一个管理口进行配置,从配置上来看不同的设备就变成了一个设备的不同模块。从接入服务器的角度来看,他只接入了一个网络设备:

 

    于是堆叠之前一个交换机24个端口,两个设备一堆叠就变成了48个端口,能接入的服务器翻了一倍。同时服务器双上联保证了链路和冗余性和网络设备的冗余性。服务器和交换机进行lacp链路聚合协议进行捆绑,流量可以负担到不同的链路上。

    2.再看下虚拟链路聚合技术:

    这里举两个厂家的例子。华为的解决方案叫M-LAG(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思科的叫VPCvirtual port channel)。物理架构上和堆叠类似,不过接入只能是两个设备连接在一起。中间通过心跳线keep alive连接进行主备的选举,控制类协议的交互,额外还有peer link线连接用于流量的转发。同样的对于接入的服务器而言,这俩设备也是虚拟成一个设备。

    但是对于管理员来说,这就是两个不同的设备,每个设备各有一个管理口,配置需要单独进行配置和维护。两个设备又有自己的一套控制和转发平面,只不过对于一个接入的服务器而言,二者的转发平面又是同步的(如mac表、arp表是一样的),这样流量不管到了哪个设备上,设备都可以把数据自动转发给下面的服务器。

    从链路冗余上看,服务器两条链路上联,两个交换机互为主备也保证了设备级别的冗余,一个设备挂掉也不影响流量的转发。接入链路也可以进行lacp捆绑保证两条链路都能承载流量。从冗余性和链路利用情况来说,堆叠和虚拟链路聚合技术貌似是一样的,甚至堆叠看起来配置更加简单,而且扩展性更好,那么为什么还要有M-LAG或者vPC这种技术的出现呢?

 

    就是因为堆叠这种技术耦合性太强,两个设备受一个控制平面控制,一旦控制平面出问题,对整个堆叠系统就会造成影响。比如堆叠环境中主设备挂掉,备设备接管流量,但是主设备重启后加入堆叠会导致两个设备一起重启,这是非常可怕的。同时在升级过程中堆叠的升级更繁琐,先要拆堆叠,然后单独升级,升级完成后再加入堆叠,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设备的主备,一旦顺序错误就会造成两个设备的重启。即使完全按照最佳实践来升级,业务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中断,时间至少在分钟级。但是M-LAG这种技术,毕竟是两个设备,升级过程中流量的中断在秒级,用户基本没有感知。

 

    综上,如果你的网络环境比较简单,业务没有那么敏感,运维人员素质也一般,那么建议选择堆叠方案。如果你的公司的业务很重要,对网络的可靠性要求很高,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的运维团队,那么就选虚拟聚合链路这种方案。 

 

 

 

0条评论
0 / 1000
z****n
2文章数
0粉丝数
z****n
2 文章 | 0 粉丝
z****n
2文章数
0粉丝数
z****n
2 文章 | 0 粉丝
原创

数据中心二层接入技术:堆叠VS虚拟链路聚合

2023-05-25 08:02:17
32
0

        传统的二层技术只有一个stp生成树协议,生成树协议保证了接入的冗余性,但是对带宽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自身的机制问题只能block掉一个接口,这个接口是无法转发流量的。

 

    现在的数据中心的接入解决方案就同时解决了链路冗余和链路有效利用的问题。解决方式就是堆叠和链路虚拟聚合。

1.先说堆叠:

    各个厂商都有解决方案,思科的叫stack,华为的叫istack(intelligent stack),华三的叫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功能上都是大同小异,可以把两台以上的设备通过堆叠线连在一起,这样多个设备就变成了一个设备,控制平面只有一个。端口不够用的话,再添加新的设备,这样大大提高了可扩展性。多个设备堆叠在一起,只通过一个管理口进行配置,从配置上来看不同的设备就变成了一个设备的不同模块。从接入服务器的角度来看,他只接入了一个网络设备:

 

    于是堆叠之前一个交换机24个端口,两个设备一堆叠就变成了48个端口,能接入的服务器翻了一倍。同时服务器双上联保证了链路和冗余性和网络设备的冗余性。服务器和交换机进行lacp链路聚合协议进行捆绑,流量可以负担到不同的链路上。

    2.再看下虚拟链路聚合技术:

    这里举两个厂家的例子。华为的解决方案叫M-LAG(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思科的叫VPCvirtual port channel)。物理架构上和堆叠类似,不过接入只能是两个设备连接在一起。中间通过心跳线keep alive连接进行主备的选举,控制类协议的交互,额外还有peer link线连接用于流量的转发。同样的对于接入的服务器而言,这俩设备也是虚拟成一个设备。

    但是对于管理员来说,这就是两个不同的设备,每个设备各有一个管理口,配置需要单独进行配置和维护。两个设备又有自己的一套控制和转发平面,只不过对于一个接入的服务器而言,二者的转发平面又是同步的(如mac表、arp表是一样的),这样流量不管到了哪个设备上,设备都可以把数据自动转发给下面的服务器。

    从链路冗余上看,服务器两条链路上联,两个交换机互为主备也保证了设备级别的冗余,一个设备挂掉也不影响流量的转发。接入链路也可以进行lacp捆绑保证两条链路都能承载流量。从冗余性和链路利用情况来说,堆叠和虚拟链路聚合技术貌似是一样的,甚至堆叠看起来配置更加简单,而且扩展性更好,那么为什么还要有M-LAG或者vPC这种技术的出现呢?

 

    就是因为堆叠这种技术耦合性太强,两个设备受一个控制平面控制,一旦控制平面出问题,对整个堆叠系统就会造成影响。比如堆叠环境中主设备挂掉,备设备接管流量,但是主设备重启后加入堆叠会导致两个设备一起重启,这是非常可怕的。同时在升级过程中堆叠的升级更繁琐,先要拆堆叠,然后单独升级,升级完成后再加入堆叠,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设备的主备,一旦顺序错误就会造成两个设备的重启。即使完全按照最佳实践来升级,业务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中断,时间至少在分钟级。但是M-LAG这种技术,毕竟是两个设备,升级过程中流量的中断在秒级,用户基本没有感知。

 

    综上,如果你的网络环境比较简单,业务没有那么敏感,运维人员素质也一般,那么建议选择堆叠方案。如果你的公司的业务很重要,对网络的可靠性要求很高,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的运维团队,那么就选虚拟聚合链路这种方案。 

 

 

 

文章来自个人专栏
TCP/IP
2 文章 | 1 订阅
0条评论
0 / 1000
请输入你的评论
0
0